Search

小時候第一次認真看的報紙是《民生報》。雖然當時年紀小,還不懂什麼報紙的政治立場,但《民生報》的影劇跟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小時候第一次認真看的報紙是《民生報》。雖然當時年紀小,還不懂什麼報紙的政治立場,但《民生報》的影劇跟副刊卻非常吸引我。
 
影劇的部分,當時還不會看「金曲龍虎榜」,倒是最喜歡看每天的節目菜單,確認一下喜歡的卡通在哪一台、幾點播。又,《民生報》雖然被稱為「吃喝玩樂報」,但副刊的兒童文學企劃卻相當精彩(放到現在來看,可以跨電視跟報紙製作連動的內容,相當不簡單),我在那時短暫養成了剪報的習慣,把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收集起來。
 
再下一次對報紙有印象,就是以「異類」之姿堂皇登台的《蘋果日報》了。
 
所謂的「異類」,可以說是以「八卦小報」打破某種媒體應有的操守與道德自律的框架,挑戰當時台灣報業生態與審美觀的創舉。除了買《蘋果》送蘋果的創意行銷,以及用動畫表現的動新聞以外,最引人爭議的,莫過於狗仔風格與幾乎下到底線的腥羶色內容,在當時的報紙當中簡直刷新三觀。
 
不過,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異類風格與精神,才能讓《蘋果》在關鍵的異議上更有爆發力、更毫無顧忌的表態。這顆蘋果從香港來到台灣,陪我們走過三一八,隨報附贈40頁《美麗島》限量復刻版,至於香港本地則是掀起了雨傘革命、反送中等抵抗行動。縱然許多爭議,但依舊同步見證了香港、台灣共同經歷的動盪年代,彼此關照。
 
報紙和其他紙媒,或許會因為銷量而消失,但不能因為政治被消失。那裡面至少有我們對自由最低程度的渴望。
 
致香港蘋果,致自由。
 
圖片來源:
https://news.rthk.hk/rthk/ch/component/k2/1597397-20210624.htm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A編工事中,某社主編,一級斜槓鄉土文青。出版寒冬中依舊想靠著台灣文學、人文史地取一點暖,談一點時事,說一些編輯大小事,「編輯元素表」無限期推廣中。
View all posts